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湖北高校资源密集,科教优势明显,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科技成果就地落地转化是关键。当前,我省科研成果落地情况如何?“卡脖子”难题是如何破解的?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探访部分科技企业,倾听成果转化的故事。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一壶热水倒进去,LED灯点亮了。手指轻轻一按,手表的液晶屏唤醒了。
3月24日上午,鄂州梧桐湖新区,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樊希安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演示了温差发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018年年初,樊希安携温差发电技术赴鄂州创办湖北赛格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武科大第一家学校参股、教授创业的项目。
“公司的核心技术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芯片。为通信企业解决恒温芯片‘卡脖子’难题,实现进口替代,是我们创办企业的初心。”樊希安小心翼翼拿出一个4×4毫米的芯片,“这是日本一家公司生产的,目前,我们公司只能做到6×6毫米,正在进行技术攻关。”
政策+资金 教授创业开局顺利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从踏进半导体芯片研究的那一刻起,樊希安的目光就瞄准了实践。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他率团队成功完成了分布式低温余热温差发电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中试实验。
2017年上半年,一次校企对接活动中,武汉科技大学向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推荐了樊希安的项目。“我们一直想推进产业化,苦于没有资金。”樊希安说。
项目前景究竟如何?昌达公司经过近半年的尽职调查、专家评审,决定投资1000万元用于项目开发。
科研成果是樊教授的职务行为,如何作价入股?教授创业,如何免去后顾之忧?
好在,2015年、2016年我省相继出台“科技十条”“新九条”,赋予高校和科研团队科技成果的使用权、经营权和处置权。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出台鼓励教授在岗、离岗创业管理办法,并成立26个平台机构,促进成果落地转化。
政策已松绑,资金也有了,2018年初,樊希安带领2名教师和4名硕士毕业生,来到梧桐湖畔,以技术入股,注册成立赛格瑞股份有限公司。
有资金,有技术,市场潜力也很大,比起白手起家创业,樊希安团队似乎一帆风顺。
然而,如何把实验室的样品搬到工厂,量产成为产品,再卖给客户?为弥补经营短板,公司聘请了两位高管,一位负责市场、一位负责行政。
最难熬的夏天 两位高管相继离职
从实验室到车间,从单片制作到规模化、机械化量产,亲身实践一遍,樊希安才体会到其中的艰辛。
芯片材料技术要求极高。就拿一块15×15厘米的温差发电器件来说,主工序20多道,辅助工序50多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有可能前功尽弃。
为寻找一种固定器件的黏合剂,樊希安和助手买来市场上的50多种胶水,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比较试验,才找到一种最合适的。
没有熟练的技术工人,没有现成的经验遵循,起初的大半年,生产废片率极高。
“一开机就是十几万元,做出来却是一堆垃圾,虽然工资照常发,一些员工还是失去了信心。”樊希安说,最难的9月份,公司聘请的两位高管相继离职。
“大家都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一定要对我们的技术有信心!”樊希安没日没夜守在车间,给员工打气,跟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千锤百炼,苦心孤诣。到了11月,生产废片率基本控制在3%,公司也迎来了第一笔22.8万元的订单。
信心就是黄金!公司上下一鼓作气,不久,又签下500万元销售订单。“现在,每月要生产3万片,我们开足马力还不够。”樊希安说。
心无旁骛 守得云开雾散
永不服输的人总在不断寻找成功的机会。
除了制冷和温差发电,低温余热回收,也是樊希安研发的半导体芯片的一大应用方向。
“目前,国内高能耗企业能量利用率只有33%。”樊希安举例说,比如炼钢,成型的钢材要从1000多摄氏度自然降温,会产生大量余热,因为很难收集,这些能源就白白浪费了。
上周,樊希安又赶到甘肃与一家大型企业签约,为其设计建造一套设备,用于收集炼铜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转化成电能发电。
“这是国内低温余热收集温差发电第一例。”樊希安说,公司上下将全力以赴,做好这个样板工程。同时,公司也在开发温差发电水杯、恒温杯垫、体温发电手表等生活应用产品,实现“一主多元”的产品格局。
“我们的目标是今年营业额达到1100万元,实现盈亏平衡,明年开始盈利。”3月12日,面对前来考察的武科大校长倪红卫,樊希安信心满满,“只要方向对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学校的老师们都看着我,我们要为教授创业蹚一条路。”
短评 锤炼企业家精神
各方给力,教授创业的政策瓶颈逐渐消除。然而,从实验室到车间,从教授到创业者,迈过政策的门槛,还有量产的考验、市场的检验。
从一个样品到千万个产品,赛格瑞“一枚芯片”的复制之旅,经历了迈向未知领域的挫折和反复,也承担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呛水与湿身。熬过至暗时刻,靠的就是百折不挠的企业家精神。
锤炼企业家精神,对于创业教授来说,首先要有“清零意识”,放下身段,一切从零开始,在市场大潮中接受考验。
锤炼企业家精神,更需要成果的开发者、持有者,坚定“技术自信”,锲而不舍,锐意进取,在无人之境开辟出一条新路。
创新弥足珍贵,创业九死一生。期待社会各界共同呵护、支持教授们的创业热情,让我们的世界因创新创造而更加美好。